18-top_img.png

记忆·辽河口│河海润泽的北国水乡

发布时间:2021-04-12 浏览次数:644

    “继承下去吧,我们后代的子孙,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——千秋万古长新;耕耘下去吧,未来世界的主人,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——人间天上难寻。”


    半个多世纪前,诗人郭小川曾为祖国北部边陲“北大荒”发出这样的吟唱。如今,借用这两句诗来描摹坐落在辽河三角洲的盘锦市,更是十分贴切。
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辽河口鸟瞰图。 宗树兴  摄

    盘锦地处渤海辽东湾右岸,占辽河三角洲总面积百分之七十左右。中国四大河流之一的辽河袅袅婷婷穿域而过,衣袂翩翩的大辽河从它身旁奔腾向海。河海的润泽使境内形成纵横交错的大小十九条河流,如绕阳河、太平河、六零河等。由于地处辽河冲积平原,一马平川,坦荡无垠,平均海拔高度只有3米,站在旷野放眼回顾,随处可见天际线之浩渺,地平线之苍茫。百余年来,这片千畴沃野也同神州大地上所有的乡土一样,曾屡遭劫难。一百多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,清军在黄海战败,翌年,穷凶极恶的倭寇从海上辗转窜至盘锦境内的田庄台镇登陆,遭到三千守备清军的英勇抵抗,终因寡不敌众,三千清军全部阵亡殉国,至今掩埋于镇内的清军墓。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日军侵华期间,也曾将铁蹄踏上辽河三角洲的土地,派出“垦荒团”,利用这里充沛的水资源栽植水稻。


    这种野蛮的侵略和掠夺行径,理所当然地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。以张海天为首的“老北风”地方武装力量,在浩瀚的芦苇荡里打响了东北民众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枪。抗日战争胜利以后,随着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,1948年1月在中共东北局的领导下,于盘锦所辖的盘山县沙岭镇一个普通民宅之中,成立了盘锦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,从此星星之火逐渐燃成燎原之势,组织带领盘锦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,经历腥风血雨,苦战奋斗,终于击溃国内外反动势力,迎来新中国的诞生。

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宗树兴  摄


    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,盘锦这方地肥水美的沃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国家在此投巨资兴修水利工程,并安排人民解放军整建制转业到这里,兴办起二十多个国营农场集群,开荒造田,种植水稻。七十年代初,辽河油田在这片土地上勘探开发,仅十几年时间就建成了年产1500万吨原油的当时国内第三大油田,极大推动了盘锦市开发建设步伐,加快了这块土地上的自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。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脚步,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,盘锦这片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已呈现三大产业有序推进,城乡建设协调发展,生态文明花团锦簇的喜人景象。



    辽河和大辽河下游,充足的水源优势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,形成的河流冲积、洪积、海积和风积的土地,土壤沉积厚度大,且盐碱成分高,非常适合水稻栽培。传承百余年水稻栽培技术,加之水利灌溉设施完善配套,抗洪排涝能力不断增强,水稻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,这里已经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,160万亩水田,每年产优质大米近百万吨。得天独厚的水源和土壤质地结构等优势,并选用优良粳稻品种,严格按照生产有机食品的农业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农事作业,使盘锦大米直链淀粉含量低,韧性强,口感好,从外观看去,籽粒饱满,长宽适中,色泽晶莹青白。


    每年七八月间,正值“稻花香里说丰年”之际,水稻开始扬花。稻花很细小,而无数比花朵更细小的花粉,如烟似雾,在密密匝匝的稻禾间穿行。此间,阳光格外强烈起来,气温可达30多度,这时水稻开始灌浆了。谷浆汇聚,在烈日下浓缩,逐渐变硬,便形成了稻粒。中秋过后,水稻开始收割,田野里弥漫着成熟稻谷那清淡、朴素、干爽的香气。十月间,各家的新米下锅,随着锅里的水渐渐沸腾,大米的香味也随之袅袅升腾。米香从厨房飘出,从烟囱、小院飘出,在四方缭绕,于是整个村庄都沉醉在了浓浓的米香之中……盘锦大米,无论是蒸、煮、焖做成米饭,吃到嘴里清香润滑,且不失韧度,又因其特殊的水源和土质条件,不单籽粒饱满,且米粒上有层油状的薄膜,胶稠高,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丰富,熬出的粥又稠又粘,呈鹅黄绿色。熄火之后再微微闷一会,粥面上会结出一层亮白的粥膜。据说这是米油结成的面子,吃下去补人,特别是补小孩的大脑。据说旧时江南乡下一些地方常在秋后举办粥会,依据农家煮成的粥面能挑起几层粥膜,来评定“种稻状元”。


    当今盘锦乡下,户户农家煮出的粥都能挑起几层粥膜来,如此看来,盘锦当属是“种稻状元乡”了。盘锦大米因其外观品质好、加工品质好、理化性质好、食味品质好、卫生品质好等特点,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”,获得“中国名牌”和“中国驰名商标”等殊荣,2008年被指定为“北京奥运会专用米”,盘锦大米做成的白米饭,遂实至名归地成为了海内外瞩目的一道美食。


    

    河海交汇,海淡水交织,盘锦历史上盛产中华绒螯蟹(辽蟹)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为了增加产量,满足市场需求,根据河蟹生长繁殖规律,科技人员成功攻克了河蟹育苗难关,在坑塘水面,特别是水稻田里,大面积养殖河蟹,使盘锦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大的辽蟹生产基地,年产河蟹50万吨,其中出口量占40%,畅销于京、津、沪、港、澳,而且空运至海外。章太炎先生的夫人汤国梨女士当年曾有诗云:“不是阳澄蟹味好,此生何必住苏州?”公允地说,如今盘锦的河蟹,无论就其烹调技艺还是味道之鲜美,与大闸蟹并不逊色,更何况辽蟹需两年时间才会长成上市时的三两左右重,相对于一年长成的大闸蟹,辽蟹的肉、膏、黄要更厚实一些,吃起来也更有嚼头。随着盘锦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,人工孵化蟹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,规模育蟹养蟹经济的不断扩张,加之丰富多彩的蟹文化系列活动的日益推动,辽蟹 “眼前道路无经纬”,遨游四方也将指日可待。



    记得当年在大辽河南岸的营口市工作期间,盘锦曾被人们称作“河北”,而盘锦的“东邻”(台安县)则称这里为“河西涝”,盖因这里地势低洼,河流纵横,每逢汛期,水患不绝,且公路覆盖率成低,群众对“行路难”问题十分纠结,常年是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。而如今这里早已变“水患”为“水利”,河道疏浚,河闸加高扩孔,高耸的辽河大堤已变成通衢大道,城市防洪能力,已提高到“百年一遇”水平。历史上横亘于城区间的八千亩溢洪区的土地,早已建成了多个主题公园、学校和文化休闲区。城乡交通可谓四通八达,“京沈”、“沈大”高速公路绕城而过,“高铁”、“动车”熙来攘往,11条公交线路总长208公里,覆盖所有乡镇,柏油路面覆盖所有村屯。双向8车道的环城公路分流了城区的主要车流,特别是横贯全市城乡南北62.4公里的国家级公路,被称作“向海大道”,更为这座城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沿途林木挺秀,花海鲜红,层楼嵯峨,碧水泱泱,一座座乡村民居的柴门小院,掩映在葳蕤的花草树木之中。


    得益于辽河油田油气采掘的辐射,改革开放四十几年来,盘锦石油化工装备产业、乙烯、化肥、塑料产业蓬勃兴旺,特别是毗邻大辽河北岸的辽东湾新区,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,展示着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,306平方公里区域内,建成了以石油及精细化工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,以临港物流业为支撑,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为补充的工业项目。波光水影之中,帆樯林立的盘锦港已经跻身国家一类口岸,105万吨以上泊位和15万吨级航道正加快建设,港口吞吐能力已达5000万吨。辽东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,使盘锦这座名符其实的水城,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,新兴的港口城市,跻身“辽海欧”、“辽蒙欧”、“辽满欧”三大通道的节点城市,成为东北及蒙东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,并与宏大的“一带一路”接轨……


    盘锦境内河海汇集,水网密布,加上全市上下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,这里大面积的湿地蒹葭苍苍,连片的芦苇面积就达120万亩,是目前地球之上面积最大的芦苇荡了。每年春、夏、秋三季,芦荡周而复始地平涂着天衣无缝的淡绿、浓绿、深绿、碧绿,青翠秀美的苇叶摩挲发出的声响延绵不绝,似缠绵的小夜曲低吟浅唱,整座城市都在苇海中轻轻摇曳着。沿120公里海岸线的滩涂及水陆交汇处,生长着大面积的碱蓬,经海水潮汐浸泡作用,碱蓬变得殷红秀美,形成连天接地的景观——红海滩,红得那么娇艳,那么剔透,那么晶莹,那么珠光闪烁,红出了一种燃烧之美、青春之美、生命之美,让人倏忽萌生冲动——与茫茫的红海滩拥抱亲吻。蓝天、白云、红滩、绿苇,天造地设的自然风光,使这片土地成为了鸟的乐园。这里长年栖息着250多种鸟,其中不乏有濒危鸟类丹顶鹤、黑嘴鸥、白天鹅等,啾啾细语,倩影婆娑。



    金风送爽,硕果盈枝的清秋时节,我陪同省内外诸多文友观赏秋日的北国水乡风采。随意走进一个叫大堡子村的地方。村党支部书记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,大学毕业后自愿报名回乡来当村官的。她热情地陪同我们参观村容村貌,如数家珍般地介绍村子里的文化室、卫生院、洗浴中心、超市的设置及其经营情况,青春俊美的脸上,洋溢着自信、豪迈的微笑。一位曾经在农委工作的文友介绍说:“这些年来,全市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,加快推进乡村民生工程建设,努力解决农村医疗、清洁能源、养老保险、食品安全等问题。”年轻的女支部书记接着娓娓说道:“不单是我们大堡子村,现在全市三百多个自然村,村村都建起了卫生院、文化室、洗浴中心、超市呢。”一番话,让我心中百感交集。三十多年来在这里工作、生活,亲眼目睹穷乡僻壤逐渐变得烟柳繁华,温柔富贵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这里的人民也一如这方水土,质朴无华,刚柔相济。长期以来,他们不但凭借这里的自然资源优势,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,而且精心守护着这片地球之上难得的湿地,采取有力措施,让这片“绿化石”永远晶莹剔透,且日渐成长壮大。


   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稳定发展的经济优势,优化的营商环境及秀美的生态环境,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有识之士来盘锦投资兴业,观光旅游,啧啧赞许这方土地可谓镶嵌在辽东湾畔的一颗明珠。百余年来,这颗熠熠闪耀的明珠,得益于浩瀚的河海润泽,更得益于党的阳光雨露哺育,才使得这里的一条条小河汇入泱泱浩浩的大海,一株株花草和庄稼得以“扬葩吐艳,各极其致”,装点着伟大祖国绚丽斑斓的春光秋色。



foot_img_01.png

主办单位:盘锦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: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

网站标识码:2111000066 ICP备案序号:辽ICP备2023000403号-1 辽公网安备 21112302000068

联系电话:0427-2889605

foot_img_02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