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盘锦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
当前位置: 首页 >动态信息 >动态要闻

【晚安,盘锦】上口子高跷秧歌

编者按  

   非物质文化遗产(简称为非遗),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,也是民族文化的“根”与“魂”。盘锦不但拥有上口子高跷秧歌、古渔雁民间故事国家级非遗,还有二界沟排船等省级非遗,田庄台舞龙等市级非遗……从今天开始,盘锦日报微信公众号每周二推出《盘锦非遗》 栏目,弘扬传统文化,传承非遗精神。

上口子高跷秧歌

 

  在大辽河入海口,有一种以 “”著称的民间舞蹈——上口子高跷秧歌

 

  传说在清康熙十二年,上口子村有位名叫兰小二的青年,他的祖上从关内来到上口子“拉杆”(唱小戏),在家庭的熏陶下,兰小二年少时便学会唱很多出小戏。当时民间高跷在关内兴起,活跃市井。于是,兰小二外出学艺,把高跷的表演形式和技法融会贯通,把当地百姓耳熟能详、喜闻乐见的小戏,改成高跷的表演形式,让观众耳目一新。

  当时,兰小二和他的兰家班红遍“河东水西”。兰小二的高跷秧歌,为人们找到了一个共同宣泄喜庆情绪的出口,人们热爱这酣畅淋漓的表达方式。后来,经过几代艺人苦心孤诣地传承发展,又融入了耍孩儿、戈戈腔、喇叭戏、二人转等民间艺术,上口子高跷秧歌形成了独特的粗犷、火爆、喜庆风格,再经过打磨、传承、发展,这一艺术形式广受欢迎,享有盛誉成为名副其实的“辽南一枝花”。

   现如今,上口子高跷秧歌队在会首张忠贤带领下,多次在省内外摘金夺银,更是在2012年荣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“山花奖”。

   汹涌的大辽河从发源地迤逦而来,临近入海口,水系纵横,地势低洼,河面宽展,时常溢出的大辽河水漫过坨子,淹没大地,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,其裹挟着泥沙也滋养了辽河两岸贫瘠的土地。等河水褪去,人们回到家园收拾耕具、网具,再建家园。如此凄风苦雨,流离失所,等到生活刚刚有点儿起色,官府来了、盗匪来了、殖民者来了,苦难深重的人们渐渐把积累起来的不平之气,一股脑儿地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,而高跷秧歌正好迎合了人们酣畅淋漓的发泄心态。上口子高跷秧歌,就是在这样的荒滩上,顽强成长,汲取营养,兼收并蓄,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。艺术离不开民俗的土壤,也可以说是苦难成就了上口子高跷秧歌。 

 

作者简介

  曲子清,中国作协会员、辽宁省作协全委会委员、辽宁省故事委员会委员、盘锦市文联副主席。

 

  2014年以来,致力于下辽河平原湿地题材创作实践。工作之余,收集、挖掘、整理湿地文化,通过湿地行走,在心灵和素材上取得较大收获,著有散文集《湿地锦年》,报告文学集《湿地繁花》。

 

征稿启事

一、本栏目长期征集诗歌、散文、小小说等原创精品。

二、征稿要求:诗歌30行左右,散文、小小说800字以内,最多不能超过1000字。

三、征稿热线:15642779966

征稿邮箱:pjrbxmt521@126.com

欢迎文学爱好者踊跃加入,积极撰稿!

信息来源:盘锦日报
关闭 打印
上一篇: 乡村振兴“盘锦模式”,美丽庭院再升级
下一篇: 多个疫情结论来了!钟南山发声…